01.
一个宏大的walk计划
(相关资料图)
上海,中国的潮流制造机。
2023小红书citywalk趋势报告里说,上海是被人们walk得最多的国内城市。
现在,这样的walk或许又要多一层涵义了:现在的上海,有个更加宏大的walk计划。
今年以来,上海招商一改往日路线,出人意料地奔赴中西部城市招商。
一时之间,议论四起。
当我们为社交媒体上一个个“上海逆向招商”的话题所津津乐道之时,毋庸置疑的是:
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,上海招商的路子,在今年发生了变化。
新鲜感,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攫取人心。
不过,纵观上海的招商点位全版图,“向西”其实也不能算是今年上海招商的焦点。
因为今年以来,上海同时开启了“投资上海·全国行”和“投资上海·全球行”系列活动,仅全球行,上海市各区包括园区出国招商便有300余次。
比如4月的目的地是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和泰国,到了6月,则是意大利、伦敦、墨尔本、日本、韩国、瑞士……都出现在了上海的招商地图上,留下了不少上海招商的战绩。
比如,青浦区的老朋友,全球知名过滤、解决方案供应商意大利欧菲集团,最近和青浦工业园区正式签署地区总部落地协议;
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、国和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澳大利亚SMS Healthcare集团、澳洲PHC集团、澳大利亚佑信医疗集团和Bioclub签署医疗健康、居家服务、生物医药等投资合作项目……捷报频传。
与之对应的,各国投资者到上海考察也非常踊跃,特别是自3月份开始,苹果CEO库克、特斯拉CEO马斯克等世界500强全球高管密切来沪。
而从全国行来看,特点也很明显——
跨区广度大:上海招商的足迹遍及了北京、天津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四川、湖北、陕西、山东、山西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河北、云南、海南等近20个省市,以及内蒙古自治区、香港特别行政区,架起了一个全国“大招商”的格局。
招商效率高:黄浦区在2月中旬走访央企总部,与中国建筑集团拟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10日后,该集团新设子公司中建科创集团便揭牌落地。化工区管委会在3月两赴北京,拜访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一个月后,项目便顺利落地。
应该说,今年上海招商的点位城市,就不是一般的多,上海的招商力度,也不是一般的猛。
很长时间里,上海对企业都有着天然的吸引力,一个“沪籍”,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加成,所以,在国内城市激烈争夺投资项目时,上海大部分时间都是比较“淡然”的,毕竟企业总会自觉地“用脚投票”。
但现在,经济体量达到4万亿的上海,正在放下身段四处“撒网”,上海人到底在考虑什么?
上海的打法又有哪些不同之处?
02.
上海的紧迫感来自哪里
上海虽然是中国绝对的经济中心,但眼下已经有了一种紧迫感。
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,上海制造当之无愧在全国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。然而,差不多近十年来,上海制造业的占比持续下滑,上海原先的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或者直接淘汰;第三产业的占比持续上升,城市产业出现“空心化”迹象。
未来的上海,制造业要不要占有相当的比重?答案是肯定的。
对于上海来说,没有制造业,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,服务业的内涵也不会提升,整个城市的经济将失去强有力的支撑。
有人说,上海没有土地呀,承载不了制造业。
原来说这个话好像还有点道理,但别忘了,上海近年发力打造的五大新城,可还是洼地一般的存在,临港新片区、嘉定区、松江区、青浦区、奉贤区,现在哪个不在跃跃欲试?
重拾制造,利用科技链、产业链加速先进制造崛起,是上海的第一考虑,更是上海的一种使命。
在这个前提下,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上海最近的力度这么大了。
“投资上海·全国行”今年最早的一站是在3月的北京。到了8月底,“投资上海·全国行”的热度已经颇高了。
最新的一站来到了大湾区。
上海这次“史无前例”地连续两天在广州、深圳办2023上海·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,聚焦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,上海长宁、普陀、杨浦、嘉定、青浦、奉贤六个区的区长、副区长罕见齐齐亮相,亲自推介,签约了36个项目,总投资316亿元。
作为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增长极,长三角和大湾区,两个区域的产业能级高、互补性较强,合作是众望所归。
为什么这么说?
近年来,在押注未来产业上,上海抓紧打造2+(3+6)+(4+5)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重点产业发展,壮大新动能,培育未来产业,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、绿色生态转型。
这个体系囊括了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数字经济、未来能源一大批产业,上海重整制造业山河的雄心可见一斑。
一方面,上海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而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,不仅涌现了华为、腾讯、比亚迪、大疆等龙头企业,更是形成了广为称道的“6个90%”创新密码。
我们注意到,在官方的表述中,推动上海和深圳跨域合作可以实现“三个互补”:
首先是产业互补,深圳新兴产业发展强劲,而上海的产业特点是大而全,推动两地产业互补合作,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补链、延链、固链、强链。
其次是资源互补,通过推动企业合理双向布局,将充分激发创新要素的潜能,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再次是结构互补。上海有众多央企总部和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,而深圳97%的企业是民营企业,两地协作可推动央企、国企和民企取长补短、相互促进。
和广州的合作,上海也有自己的考虑。
广州在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汽车,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、新能源汽车这一块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,而这,刚好也是上海重点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上海和广州都是引领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节点城市,两个城市在产业协作方面同样有非常多的合作可能。
在强强联合之间寻找协同合作的机会,这是上海重视跨区投资合作、寻找更多合作可能性的一个代表案例,却不仅是上海和大湾区之间的双赢。
对于长三角中上游各省市而言,这也是一个好消息。
过去10多年,广东已通过泛珠三角合作机制,与滇黔川赣湘等长江中上游省区深化了产业和经贸联系,长三角与中上游省市的合作也有长江经济带这一战略布局。
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长三角和粤港澳两个龙头城市之间加强合作,给长江中上游区域带来意料之中的积极影响,也成为了“现象级”的共赢。
03.
降维打击,还是升维打击?
除了大湾区外,上海招商“全国行”版图中包含了不少二线城市,也广受关注。
有人惊呼:上海“降维打击”了!
但我们注意到,从上海的川渝投资合作之行来看,就总金额而言,上海到四川招引的金额并不太大。
上海挑中的企业,也不是已经在当地发展得很好的企业,反倒是在寻找“新人”。
不盯着现成的优质企业,却要自己去找“潜力股”——这样的招商方式,倒也是耐人寻味。
上海的创新资源一直以来都很丰富,对于新兴产业的研究洞悉和产业趋势把握和前瞻,这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,本身所天然具备的一些“软”素质。
在各地纷纷推出招商新政竞相争抢优质企业资源的情况下,转变服务意识,主动走出去,用这样的优势去探索、去挖掘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,上海显然也是做好了拿自己的资源去哺育这些企业的准备。
而对于那些真正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,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遇。
借助上海丰富的要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,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企业走出去安营扎寨,更利于产品辐射到全国甚至海外,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能量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上海也尝试搭建起与更多城市合作共赢的桥梁。
所以我觉得,上海的做法与其看做是“降维打击”,不如说是一种“升维打击”。
我们看过了商战中太多“降维打击”的故事,这些故事的结局其实并不一定美满,上海的“升维”,对于地方优化招商模式和营商环境,或者反将成为一种倒逼。
倒逼着大家不要老是想挖上海的资源,而是更多考虑怎么和上海合作。
也倒逼着大家以特取胜,真正挖掘和强调本地营商环境的特色和优点,补齐短板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扬长补短。
合作才能有更多的共赢,这一点,从此前互动频繁的上海—大湾区之间来看,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。
上海的宝武集团、中船集团、中远海运等企业在大湾区都有大手笔布局;
而大湾区的众多科技企业,如华为、腾讯等,也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。
除了这些大厂之外,还有很多高新科技企业在上海找到了跨越式发展新方向的成功案例。
比如,深圳有家企业叫微品致远,公司原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广东,一直希望能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。企业觉得,这样可以把总部的技术和技术人员向华东地区集中,更好地为华东地区服务。
04.
上海想要的,到底是什么
全国各城市都不乏有优势、有潜力的企业,有些被埋没,有些得以蓬勃生长。
上海的探寻,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,又何尝不是对于当地政府的一些提醒呢?
如果你不能将这些有优势、有潜力的企业尽快识别、培育起来,那我就要出手了。
上海在各地投资推介会上提出面向所有企业提供“五个最佳”:
最丰沛的人才资源、最完善的产业生态、最丰富的应用场景、最贴心的政策服务、最良好的营商环境。
并承诺“五好五不缺”:好项目不缺土地、好产业不缺空间、好应用不缺场景、好创意不缺人才、好团队不缺资源。
作为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“加油站”,让创新要素更畅通流起来,使节点之间共建共享、互联互通,进而组建起覆盖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创新网络,拼接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最优版图——这是上海,在更高站位上,扛到自己肩上的责任。
为了实现这样的“最优版图”,上海在招商形式上也用了很多心思:
在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的牵线下,宝山区引进臻亿医疗,从有想法到签约落地只用了半年时间。这家专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医疗器械企业,今年5月刚完成了新一轮超亿元融资,受到投资机构追捧。
——这是朋友圈招商模式。
嘉定区促成上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中心揭牌成立,该中心将与本地汽车产业链形成有效互补,助力上海探索出一条更加可行有效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道路。
——这是产业生态招商模式。
此外,还有平台招商模式等。可以说,这些都是上海招商3.0新模式的全新运用。
上海超越了点对点的传统招商模式,转向产业链招商、平台招商、基金招商、朋友圈招商、产学研协同招商等新模式,以激发更多投资需求。
这样的创新,其实也是源于上海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。
一直以来,我们眼中的上海,是一座凝结起创新创业梦想的一座城市,我们看到了高楼拔地而起,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创新园区接踵而至,但我们更不应该忽视支撑这座城市背后的看不见的力量。
更要看到,目前,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制造城市,不但面临着制造业向发达国家“逆转移”的态势,还遭遇了中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竞争。越南、孟加拉、印度等国家的人力成本仅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。双向挤压的挑战不容乐观。
上海想要的共赢,是个更大的全局,是中国制造大背景下一个尖子生带动全班奋力拼搏的时代故事。
毕竟,这可是上海。
奔流公告
大调研时代开启
奔流财经社联合国内高端智库
正在启动“调研长三角”活动
针对长三角城市、产业、
企业、园区、开发区
进行定制化高端调研
策划年鉴、蓝皮书出版等